专家简介
简俊
航海学院副教授,”浩海工程“智库专家第二层次培养人选,辽宁省政协委员、台盟辽宁省委副主委、台盟大连市委副主委,咨政建议获得省部级以上内参采用
肖仲明
航海学院副教授,”浩海工程“智库专家第三层次培养人选,海事局船员考试专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称号,提交国际海事组织提案、咨政建议
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强调创新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
文化产业是一种融合了文化和经济的特殊形态。海洋文化产业是以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以产业化为手段,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新时期中国将致力于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海洋领域的落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铸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中国政府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发出倡议,以共享蓝色空间、发展蓝色经济为主线,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上互利互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维护海上安全、深化海洋科学研究、开展文化交流、共同参与海洋治理等为重点,共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创依海繁荣之路,共筑安全保障之路,共建智慧创新之路,共谋合作治理之路,实现人海和谐,共同发展,这都为辽宁蓝色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辽宁省位于渤海和黄海的交界处,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14个地级市中有6个城市位于沿海。海洋产值据粗略估算,大约78亿元,约占全国海洋产值的20%。近几年,在我省“海上辽宁”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下,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机遇下,我省的海洋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省蓝色海洋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将是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有益思路。
但是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滨海旅游业所占比重过大,而其他涉海文化产业比重过小,整个海洋文化产业不能协调发展等问题。辽宁海洋文化产业针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充分,区域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导致海洋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较低,经济效益较差。现阶段我省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大多停留在文化展示、滨海旅游观光和会展节庆等表演层面,对于海洋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的挖掘,以及推广海洋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还缺少深层次和创新性的开发思路和方式。
建议
要充分认识自身的战略优势和区位优势,抓住机遇,聚焦加快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辽宁沿海六市深入挖掘和整合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资源,将继承和创新融合在一起,发挥特色优势,注重品牌的力量,繁荣海洋文化发展,着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建设海洋强省,实现新时代辽宁的全方位振兴,再立老工业基地的潮头优势。为有效推动我省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建辽宁省海洋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库及专项人才智库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公众海洋价值意识,创建辽宁蓝色海洋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库。重视人才培养,提升区域研究的知识含量,推动辽宁省海洋人才智库建设,纵深拓展理论研究系数,为发展提供后续动力。通过构建辽宁省沿海六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指数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定辽宁省各个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产业的潜力指数和综合水平。
二、政府完善引导机制,企事业强化多方联动
保护与开发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视资源的开发保护,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畅通海内外海洋文化的交流互通,创办辽宁蓝色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辽宁省特有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形成一条贯穿辽宁全省的文化带;形成辽宁省特有的海洋文化走廊,加快向民众普及海洋文化的步伐,要利用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引导海洋文化产业的消费热点,在全社会营造成一种良好的海洋文化的氛围和风气。通过举办工艺文化展览和兴建新的以海洋为主题的广场等活动,将海洋文化融入辽宁省每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突显在辽宁海洋文化产业中的人文精神。
三、畅通辽宁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通过新旧产业的科技融合、创意品牌的应用开发、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的挖掘以及现代传播法提升多媒体网络化效应。辽宁在弘扬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如日本的伊根渔业小镇、意大利波托菲诺旅游海港、荷兰沃伦丹、舟山定海远洋渔业小镇、石浦镇海洋文化旅游等诸多经典案例。大力扶植海洋文化产业,有关政府应该选出一批有发展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扶植,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本省的海洋产业链,发布优惠政策,创造相对宽松的文化产业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