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106届会议(MSC 106)于2022年11月2日至11日在IMO总部伦敦召开。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校海洋法治与文化研究院智库研究员、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韩佳霖老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届会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了强制性文件的修正案:《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 公约)新的第XV章及其相关的《国际载运工业人员船舶安全规则》(IP 规则);通过了SOLAS第II-2章的修正案;通过了《2011年加强检验计划规则》(ESP 规则)修正案;通过了《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GC规则) 与 《使用气体或低闪点燃料船舶国际安全规则》(IGF规则)修正案;另外,批准了新的SOLAS公约草案;批准了起重设备和锚操作绞车的新导则;拟订了海上自主水面船舶 国际安全规则(MASS规则)的框架;批准了中国北斗报文服务系统(BDMSS)加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移动卫星服务。

本届会上,我校参与了MASS工作组的讨论,对制定MASS规则的技术要求和相关细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并结合专长承担了规则相关部分的撰写工作。我校参与起草的《关于审议MASS共性问题需要考虑的要素建议》(MASS-JWG 1/2/1)提案获得IMO采纳。
另外,我校参与起草的《新增工作项以修订A.1050(27)决议的建议》(MSC 106/16/1)获得了IMO批准,同意新增工作项,考虑对A.1050(27)号决议中有关保障进入围蔽处所人员安全的内容进行评估、修订。后续将持续跟进该项工作。
据悉,我校智库建设始终牢牢把握全球治理这一“试金石”,激励智库专家深度参与全球海事治理。本年度,截至目前我校智库专家参与国际组织会议16次,提交国际海事治理提案26个,持续为中国方案在世界舞台的供给贡献“海大智慧”,有效提升我国在国际海事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